智能温度变送器在对高、低频干扰信号的抑制方面均有着优异表现,即使在大功率变频控制系统中依然能够可靠应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彻底克服了传统温度变送器线性差的缺点,符合IEC61000-4-4:1995中所规定的第四类(恶劣工业现?。┗肪扯圆返目沟绱鸥扇乓?。智能温度变送器输入单路或双路热电偶、热电阻信号,变送输出隔离的单路或双路线性的电流或电压信号,并提高输入、输出、电源之间的电气隔离性能。智能温度变送器可以与单元组合仪表及DCS、PLC等系统配套使用,在油田、石化、制造、电力、冶金等行业的重大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
电磁兼容:符合IEC61000-4-4.
直流:DC12V~32V(反接?;ぃ?/div>
输入功率:0.9~1.8W(与型号有关,详见本手册附录中关于输入功率的计算方法)
通讯接口:RS232 或 RS485,MODBUS软件协议(选配)。
外形尺寸:宽×高×深:22.5×100×115mm
1.精度:优于0.5% ;
2.非线性失真:优于 0.5%;
3.额定工作电压:+24V±20% ,极限工作电压:≤35V ;
4.电源功耗:静态4mA,动态时相等与环路电流,内部限制25mA+10%;
5.额定输入:5A?。?KA(38个规格);
6.穿孔穿芯圆孔直径:8、9、12、20、25、30mm;
7.输出形式:两线制DC4~20mA;
8.输出电流温漂系数:≤50ppm/℃;
9.响应时间:≤ 100mS;
10.输入/输出绝缘隔离强度:>AC3000V、1min、1mA;
11.输出负载电阻:RL=V+-10V/0.02?。?Omega; );
注:(1)标准V+24V时负载阻抗为700Ω;
(2)RL=250Ω 转换1~5V的电阻 + 两根传输线路总铜阻。
12.输入过载?;?30倍1min;
13.输出过流限制?;ぃ耗诓肯拗?5mA+10%;
注:(1)国际标准输出过流限制?;ぃ耗诓肯拗?5mA+10%;
(2)可按客户要求定制:内部限制22mA+10%,24mA+10% 。
14.两线端口瞬态感应雷与浪涌电流TVS抑制?;つ芰Γ篢VS抑制冲击电流35A/20ms/1.5KW;
15.两线端口设置有+24V电源反接?;?;
16.输出电流设置有长时间短路?;は拗?;内部限制25mA+10%;
17.工作环境: -40℃-80℃,10%-90%RH;
18.贮存温度: -50℃-85℃;
19.执行标准:GB/T13850-1998;
20.系列型号,规格,接线示意图,产品外形,产品照片,安全注意事项。
八.能举例说明某品牌工业级别的0.5级精度的电流变送器主要特点有哪些吗?
1.专为电力自动化50/60Hz交流电流测量而设计的真有效值两线制变送器;
2.采用单匝穿孔穿芯式结构,将电流互感器和电流变送器两部分组合为一体化设计;
3.具有6大全面?;すδ埽?/div>
(1)、输入过载?;?;
(2)、输出过流限制?;?;
(3)、输出电流长时间短路?;?;
(4)、两线制端口瞬态感应雷与浪涌电流TVS抑制?;?;
(5)、工作电源过压极限?;?le;35V;
(6)、工作电源反接?;?。
4.两线制输出接线是当前模拟量串口中最先进的输出方式,具有6大优点;
(1)、不易受寄生热电偶和沿电线电阻压降和温漂的影响,可用非常便宜的更细的双绞线导线;
(2)、在电流源输出电阻足够大时,经磁场耦合感应到导线环路内的电压,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因为干扰源引起的电流极小,一般情况利用双绞线就能降低干扰;
(3)、电容性干扰会导致接收器电阻有关误差,对于4-20mA两线制环路,接收器电阻通常为250Ω(取样Uout=1~5V)这个电阻小到不足以产生显著误差,因此,可以允许的电线长度比电压遥测系统更长更远;
(4)、各个单台示读装置或记录装置可以在电线长度不等的不同通道间进行换接,不因电线长度的不等造成精度的差异;
(5)、将4mA用于零电平,使判断输送线开路或传感器损坏(0mA状态)十分方便。
(6),在两线输出口容易增设防浪涌,防雷器件,有利于安全防雷防爆。
5.原副边高度绝缘隔离;
6.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
7.特别适用发电机、电动机、低压配电柜、空调、风机、路灯等负载电流的智能监控系统。
8.超低功耗,单只静态时0.096W,满量程功耗为0.48W,输出电流内部限制功耗为0.6W。
技术特点:
本产品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具备了传统模拟仪表所不具备的多项先进性能,在对高、低频干扰信号的抑制方面均有着优异表现,即使在大功率变频控制系统中依然能够可靠应用,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彻底克服了传统温度变送器线性差的缺点,内部采用数字化调校、无零点及满度电位器、自动动态校准零点、温度飘移自动补偿等诸多先进技术,并符合IEC61000-4-4:1995中所规定的第四类(恶劣工业现场)环境对产品的抗电磁干扰要求,这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得到科学的保证。
以上各项技术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性
可以与单元组合仪表及DCS、PLC等系统配套使用,在油田、石化、制造、电力、冶金等行业的重大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